English

素质教育在上海

2001-02-01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2000年中国教育真正重要的进展是什么?

是上海考生开始在高考中使用计算器!

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社会对教育的强烈的呼声。许多年过去了,除了计算器进考场,还有什么进展?

●上海某中学数学高材生,惟一的“缺点”就是不耐烦繁琐的计算。他解题思路又快又好,但总栽在小计算上,果然在高考中,他又因计算出错未能被大学录取。他的父母一气之下把孩子送到美国,上了哈佛大学。这个数学奇才在大一时,就在课堂上把教授问得张口结舌。教授为自己竟有这样一个天才学生而赞叹不已。

●这些孩子写论文,初步体会了什么是研究、什么是做学问,从小播下了科学的种子,哪怕一个学校有十个八个这方面的专门人才,就是教育的成功。

“是让他学会研究创造,还是让他在桌上埋头苦算?”

“让考生在高考中使用计算器!”

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教授。

70年代末,有个父母在国外的学生送给张教授一台计算器。张教授看了十分惊讶:“能求sin、cos值,像这些以前都要查表,老师考试也要凑数字,现在一按就出来了,真方便!”

张教授立刻感觉到,这将在教育中出现新变化!人脑不用记那么多东西,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代替繁琐的计算,腾出时间做更多的事。张教授在一些中学数学研讨会上提过这种想法,立刻招致激烈反对:“这怎么行!都用计算器,学生不会心算了怎么办?”

此后,张教授在美国讲学两年,天天用电脑,上网查资料。他深感国内外教育的差异。中国学生参加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总拿冠军,但他认为对此不应盲目乐观:“我们最善于训练学生解难题,数学教育更像演杂技,学生算得快,记得牢,就像霍元甲,拳脚功夫很棒,但也得会使洋枪洋炮啊!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。”

1994年,张奠宙教授为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事给李岚清同志写信,提到“应允许中学生使用计算器”。李岚清同志批复:“很好!请教委落实。”在几次基础教育研讨会上,张教授力主计算器进入中学课堂,他的想法与上海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张福生不谋而合。

上海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张福生感慨地说:“美国孩子也许计算能力不如我们。我亲眼见过一个博士生,复印一叠材料,怎么也算不清是几块钱,非用计算器不可,可这些好像丝毫没影响整体研究水平和发明创造能力。可以这么说,我们培养了大量的标准人才,但人家综合能力强和创造性人才肯定比我们多!”

“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?是让他学会研究创造,还是让他在一尺见方的桌上埋头苦算?我们的孩子太辛苦了!每天要完成那么多作业,基础知识要学,新东西要会,而时间那么少,其实当中有很多重复劳动。这是很悲哀的事。”

早在80年代中期,《文汇报》就有过报道:上海某中学数学高材生,惟一的“缺点”就是不耐烦繁琐的计算。他解题思路又快又好,但总栽在小计算上,果然在高考中,他又因计算出错未能被大学录取。他的父母一气之下把孩子送到美国,上了哈佛大学。这个数学奇才在大一时,就在课堂上把教授问得张口结舌。最后,教授请全班同学起立为他鼓掌,为自己竟有这样一个天才学生而赞叹不已。

1997年,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和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改办联合发文,决定全市高一学生配置并使用函数型计算器,并可以带进课堂、考场。实际上,从1996年高中会考开始已经允许使用计算器。2000年,上海市8万名考生使用计算器参加高考。

在上海市第二中学,我见到了高一(6)班几位刚刚使用计算器的新生。他们兴高采烈地说:“太幸福啦!终于解放了,以前不让用,现在终于从地下转到地上了!”

“这些孩子写论文,初步体会了什么是研究、什么是做学问,从小播下了科学的种子,哪怕一个学校有十个八个这方面的专门人才,就是教育的成功。”

在上海课程改革办公室,一份课题报告吸引了我的注意。它研究的是“汉语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”,作者是杨浦高级中学高二女生袁忞忞??。

章淳立老师感慨地说:“多么枯燥的内容啊!可这个女生坚持研究了3个月,她从中获得的体验和收获是课堂上没有的。”

上高一时,学校成立了课题小组,袁忞忞一直对课题研究充满好奇,兴奋得跃跃欲试,她选择了“文学”。当时的想法很简单,以为不过是就某一问题写篇文章而已。

教授给了几篇研究生的范文,袁忞忞??看了感到难度很大。

教授鼓励她,搞研究注重科学方法,关键靠数据资料。可以从查报纸入手,对外来词在报刊中所占比例进行统计。

按照教授提示,袁忞忞和同学们在元旦这天一头扎进上海书城查资料。查了一上午,袁忞忞??就累得头昏脑胀。“以前没涉及过这一领域,要边看边动脑筋,而且资料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全……我已初步感到做学问的艰辛了。”

回味当时的情形,袁忞忞??说“统计工作是最艰苦的,但我们终于没被困难吓倒,大家互相勉励,看着自己记录的一叠厚厚资料,真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‘挖’出来的!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!”

袁忞忞??独立搜集的数据成为论文的基础。她发现如今音译外来词比过去用得多,这与现代社会语言使用习惯和开放程度密切相关。她据此写就小论文,获得教授极高的评价。

像袁忞忞一样从研究型课程中获得丰富体验的学生还有很多,七宝中学成立课题小组时,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没人要,心里不服气,就自己成立一个小组。有个同学的父亲是建筑设计师,他们就搞玻璃幕墙光污染调查,得到专家极高评价,几个学生重获信心,学习成绩也慢慢上去了。

杨浦中学的钟磊一直都是物理爱好者,连他自己也没想到,他完成的“利用集成传感器测量地磁场水平分量”被编入大学物理教材。这一经历使他对未来物理研究方向充满信心:“不是弄懂就行了,还要不断探索,发现新知。”

该校校长康士凯说:“这些孩子写论文,初步体会了什么是研究、什么是做学问,从小播下了科学的种子,哪怕一个学校有十个八个这方面的专门人才,就是教育的成功。”

翻阅学生们的小论文,可以感到其中充满幻想,还带着稚嫩。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。孩子们的创造力一旦被激发,潜能是不可想象的。

小班化以孩子的发展为本,学生感到被关注和尊重,就更爱学

没到上海之前就听说上海在14所小学低年级实行“小班化”教育,亲自体会一番,还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。

在上海北京东路小学教室,五彩缤纷的学生图画贴满墙壁,菱形、波浪形课桌摆放成一组组多边形,每组背后的墙上都有小黑板,桌上摊着花花绿绿的学具、教具,都由学校统一购置。有的课堂还准备了锅碗瓢盆和小药箱,专为家政课使用。教室前方摆了一张办公桌,老师平时就在这儿批改作业。

这完全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块黑板、齐刷刷摆满课桌的教室。充满温馨、快乐,甚至有点凌乱。我不无担心地问:“这么上课不乱吗?学生注意力能集中吗?”

张锦堂校长反问:“什么叫乱?过去学生手背后坐好,不许接下茬、下位子,回答问题必须举手,课堂秩序表面上不错,但实际效果如何?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吗?真正调动积极性了吗?”

多年来传统的授课制一直是集体教育,共同提高。研究表明,教师的关注和视野一般是25个学生,超过这个数,教师就会顾此失彼,只能是“抓两头”,中间“带带过”。而这种忽视“中间”在现代教育中被认为是教育对绝大多数的不平等。

现在,班级小了,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。

最富有感染力的是该校一堂英语课。

首先是复习,同学们团团围坐在拼图地毯上,老师先手拿彩纸放在背后,走到每个学生身边,让大家做游戏“猜颜色”。猜对的兴高采烈,猜错的一脸沮丧。不知不觉中,学生复习了学过的所有颜色。

这堂课的新内容是学习red、green、yellow三个新“颜色”,并熟悉go、stop、wait三个常用词。老师拿出教具“红绿灯”,每读一个词,就做出快跑、停止、左右张望几个动作,并编成儿歌:“red、red、red,Icansee,Icanseearedlight.”

老师领读,学生一边做动作,一边自觉跟着唱。不一会儿,老师随便抽出“红灯”“绿灯”,请几位同学念。然后分组,由念对的同学当“警察”,“指挥交通”,每个同学走到他面前,根据“红绿灯”做手势,背儿歌,再轮流当“警察”。

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,大声背诵,惟恐落下。有的孩子开心地学汽笛叫、学刹车声,一个排头的小朋友读“stop”时正好停在我面前,兴奋地伸出手和我握手。在场听课的老师也被感染了,也不由得跟着读起来。一时间笑声、读书声汇成一片。

学生感到被关注和尊重,就更爱学。

在上海市番瓜弄小学,顾老师班里有个男生学习成绩一直是倒数第几名,但他音色好,顾老师每次都叫他朗诵,还鼓励家长带他参加特长班,孩子信心逐渐增强,成绩慢慢有了提高。

还有个女生口才不好,但作文不错。顾老师提问时就不请她,但经常表扬她的作文,让她感到自己受关注:“这些孩子在大班有可能就被忽视埋没了,对人格发展不利。但在小班她完全可根据自己特长发挥才能,很开心。”

顾老师听过一个讲座,提到应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。顾老师马上在“咕咚来了”课文中尝试。全班学生组成角色团,谁喜欢哪个动物就参加哪个团。顾老师提醒大家抓住关键词,分角色表演,同学们兴奋极了,仔细琢磨课文。顾老师说:“比如‘一个接一个’,按从前方法讲课难以表现。但同学们自己表演,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了,有助于加深理解。若在大班,这种活动没法充分开展。”

新教材识字量加大。有一节课要学20多个生字,要在从前3节课也上不完。顾老师琢磨了好久,决定组织做游戏,集中识字。先让大家拼音认读,然后学习拼音拿掉怎么念,组词怎么念,再把字宝宝送回课文怎么念。一堂课下来,学生兴趣盎然,效率极高。有的小朋友回家得意地告诉爸爸妈妈:“今天的课都是我自己学的!老师不教的。”

班级小了,可老师更累了,要开动脑筋组织活动,还要制做大量教具。“以前光想怎么把课讲好。现在想的是学生怎么接受,怎么调动,要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时间。准备教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,假如出现另一种情况该怎么办……”

虽然辛苦,但顾老师觉得比过去有成就感。“以前我拼命塞,学生茫然地听,一点反应也没有。可现在相互促进,我教得也带劲。”课堂互动带来师生关系的改善。过去孩子见老师都躲着走,现在他们觉得哪堂课没上好,就当面说:“老师,你今天的课没劲。”“这是最可贵的!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,只有大胆质疑才有创新!”

(《中国青年报》2001.1.10汪文 文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